最近关于“996“的话题频繁上热搜 身边许多年轻人也纷纷对此发表观点 今天,团子也想聊一聊“996“ 一起反思“工作“这件事 说到工作,一直以来, 年轻人的态度是有一点点“矛盾”的。
“敬业”“理想”这样的传统职场价值观 已经不太能唤起共鸣 “总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没什么意义” 又暗示着年轻人对工作依然有金钱之外的考量
“工作就是拼杀”“职场是残酷的” 之类的厚黑学让人反感 但“三十岁还没做到中层就没戏了” “薪水不翻倍就是浪费跳槽机会” 这样的公众号式职场箴言 依然会引发他们对自己的质疑与不安
一边说着“同事就是同事,职场莫谈友谊”, 一边又不得不承认, 公司社交圈始终是自己的人际关系里重要的一环。 难!一个字难! 我们的年轻人在工作这个问题上 确实面临许许多多的挑战
据调查, 54%的人找工作的时候 会直接避开要求996的公司 大家对此也表示抗拒 当代年轻人如何看待“工作”这件事? 好奇心研究所做了“城市年轻职场人”的调查, 今天团子梳理出几个关于年轻人的职场, 你可能感兴趣的几个事实。
1. 每三个年轻职场人里, 差不多就会有一个人打算/正在找工作。 2. 3年大概是当代人在一份工作上的普遍耐受期。“三年换一份工作”挺常见,Linkedin在2014年发布的《职场人士跳槽报告》也提到,中国职场人的平均在职时间是 2.8 年(34 个月)。
3. 男女挑工作的标准差不多, 尽管女性对公司氛围更看重一点点
4. 加班挺常见, 但不同行业的加班方式不一样
5. “第一份工作,钱不重要” 与其说“钱不重要”,倒不如说“自己也不确定哪个才重要”
6. “这届年轻人没那么好糊弄” “老板都喜欢跟员工谈理想、画大饼”
7. “每家公司都热衷加班” “加班文化”总被吐槽不假,但忙不过来导致的加班更常见。
8. “职场就别谈友谊了” 办公室可能是你呆的时间最久的地方, 那同事和朋友要分清楚吗?
工作之后,青年人大概率要经历的小型“练级” “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、该做什么”只是职场困扰这个长篇故事的小小序章。办公室的练级打怪之路挺长的: 1.“风口”行业要不要去? 风口行业被选择的原因往往都是那几个:“机会多”“收入高”“升职迅速”……如果单独看入职的理由,“工资高”被提得最多的三个行业是互联网、金融(都是31%)和房地产/建筑(27%)。根据国家统计局最近一次公布的数据,“信息传输、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”和“金融业”以133150元和122851元的行业年均工资分列前两位,“房地产业”以69277元排在第13。论收入或话题度,它们确实是近年社交媒体上最有“存在感”的行当。当然了,“风口”往往也伴随着风险。 2.“GapYear/职场空窗期”算不算大件事? 一直以来,年轻人都被认为是“一言不合就裸辞,待业一年都没在怕”的职场冲动型存在。所谓的“Gapyear”几乎不存在,大家还是更愿意歇两个月就回去上班。
3.如何在职场优雅说“不”? 对大部分人来讲,“在不破坏交情的前提下委婉sayno”始终是刚需。职场“非暴力不合作”常用句式里,“这个你去找那谁谁”、“我得先问问老板”和“在走流程了”三板斧依然经久不衰,在当代职场黑话红宝书里的地位,相当于四六级词汇表里的abandon。
4.在公司应该“nice”一点吗? 好奇心研究所之前就发现,“在职场,nice这种品质并不会让你很受用”,这点在调查中也得到了间接验证:“曾经在公司生气/情绪激动”的人超过一半。“忍气吞声、听话、小透明”的传统下属形象,在年轻人的职场中似乎没那么吃香。 5.“跟同事聊工资”真有那么敏感? “跟同事聊工资”过去也许被描述成职场禁忌,但对年轻人来说,它早已经不是个敏感话题:在扁平化管理、信息透明、同工同酬风气的影响下,“谈钱没问题,沟通得当说不定还是感情加分项”这条法则,有延伸到办公室的趋势。 6.该不该下决心转行? 我们刚才已经提到,年轻人的职场焦虑一大半都来自于“方向”问题,这个担忧随着年龄增长还会逐步累积:说到“工作上最担心的事”,90后认为是“钱太少”,而80后却说是“职业倦怠/天花板”。但是,在有意转行的人里面,真正采取行动的人只有28%,其他的“我想转行”依然还停留在口头阶段。
最后,你可能用得上的职场小建议 归纳出了一些当代职场人的经验之谈。比如: 1.别光看公司给几天年假,“隐形”福利也很重要: 不论是80后还是90后,他们觉得最有用的职场福利除了雷打不动的“年假”和“弹性工作制”,还有“体检”和“租房补贴”这两项。软件公司Qualtrics和投资公司AccelPartners在2017年发布的报告也说,“长久、稳定的保障”“灵活的工作时间”“职业培训的机会”是最得千禧一代认可的“职场关怀”。 2.不喜欢996工作制没问题,因为它确实不招人待见:54%的人都说找工作的时候会直接避开要求996的公司。如果你真的非常讨厌加班,“早点提出来”未必就没用:拒绝接受996的人里面,成功避开高强度/变相加班的人接近六成。 3.为了不过早陷入日复一日的通勤地狱,住在离公司来回车程2小时内的地方也是有必要的。 4.“超过xx岁才转行”并没有很可怕,“转行”缺的主要还是行动力:工作三年以上的群体里,“转行成功,而且不后悔”的人比例最高,一直维持在全体人数的21%左右,比“转行失败”和“转行成功,但是后悔了”的人加一起还要多。 5.“在办公室哭”其实不算什么,许多人都做过跟你一样的事。
6.如果有合得来的同事,离职后不妨再聊聊:“职场塑料情”并不是办公室的全部。 7.“不想转发公司的软文”跟敬不敬业无关。许多人都拒绝用自己的朋友圈给公司白打广告,而且90后的朋友们更希望守住这块私人社交领地。 毫无疑问, 职场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年轻人在谈它的时候, 理想跟现实必然有差距, 乐观和悲观的想法当然也都存在。 以上的观点仅作分享, 如果它们能令你重新思考“工作”这件事, 让你既不因为“这就是一份工” 而把自己的感受看得过于渺小, 也不因为“财务自由/人生赢家/同龄人正在抛弃你”之类的言论 而把它看成人生唯一的可能性, 或许才是我们做这个分享的更大意义所在。 (本文来源:文字图片整理来自:好奇心日报、网络)(责任编辑:大林) |